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推动绵阳现代化建设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关键一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八届五次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和市“两会”决策部署,以高水平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为引领,深入实施科技立市战略,围绕打造成渝科创副中心和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先行区,以持续提升战略科技力量、有效汇聚高端创新资源、加速转化科技创新成果、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为重点,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努力为绵阳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1.筹备召开部省重要会议。充分用好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直通车”机制,配合筹备召开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和省建设绵阳科技城领导小组第23次会议,聚焦科技创新先行区建设中的体制机制、改革发展等重大问题,适时梳理提出一批重大请示支持项目,推动解决落实一批重要事项。
2.加强实验室体系建设。聚焦核医学应用领域组建涪江实验室,推动纳入天府实验室序列。稳步推进工程材料与结构冲击振动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争取布局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培育认定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
3.高水平建设云上“两城”。组建云上“两城”建设工作专班,持续强化服务工作效能,加快建设运营云上“两城”。制定落实“云上大学城”十件大事,出台云上“两城”入驻政策清单,争取打通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成果库对接通道,深化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和企业战略合作。持续推进云上“两城”扩容,落地更多创新团队,力争知名高校入驻新增20所、实现境外“零突破”。
4.高水平办好第十一届科博会。争取科技部指导支持,继续将国家科技计划成果路演行动纳入科博会举办专场活动,组织国内最新科技创新成果布展巡展,争取设置科技部展区,推动协调部委领导、知名专家院士等出席科博会,筹办好论坛活动,全力服务支撑科博会提升专业化、高端化水平,打造国际一流会展品牌。
5.培育建强科技型企业。开展科技企业“雁阵培育”行动,落实研发投入后补助等政策,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小升高”。
6.加强推动基础研究。落实国省关于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提高财政资金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比例,支持院所高校开展前沿交叉学科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7.统筹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围绕“4+8+1”产业体系,开展共性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新培育申建国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家,认定一批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绵阳科技城光子技术研究院、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和生态环保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市场化运营。
8.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支持游仙、科技城新区等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推动在川央属科研院所与在绵科技型企业开展产学研联合成果转化,争取落地更多“聚源兴川”项目。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工程,组织实施技术成果转移转化项目超过140项。
9.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提升园区创新能级,支持绵阳高新区、科技城新区打造科技服务业集群。落实四川省支持高新区“又高又新”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支持国省级高新区排位晋级。支持核医疗健康产业园、激光技术应用产业园、航空与燃机产业园建设,加快卫星导航、信息安全等军工高技术产业发展。
10.推动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科技助理制度,出台激励政策和管理办法,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园区开展科技助理选派工作。开展科技人才评价工作,建立绵阳科技城特色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推动技术经纪人职称评定,畅通技术转移人才职称晋升渠道。推动创建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支持龙华薄膜、绵阳惠科等公司创建国家引才引智基地。
11.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落实“科创十条”,高质量办好“创新金三角·智汇科技城”等系列活动。修订《绵阳市科技创新券实施管理办法》,打造融合科技研发、创业孵化、中试熟化、创业融资、创业培训等功能的科创街区。推动科技服务平台能级提升,推动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在绵布局,支持中国(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创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跨高校院所中试熟化平台。
1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落实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四川行动,积极推动农科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管理改革试点,推行揭榜制,探索赛马制、定向委托等制度,出台《绵阳市科技计划项目揭榜制管理暂行办法》。探索建立科技项目推荐报送“直通车”机制。
13.深化区域创新合作。加强成渝绵科技协同发展,推动西部科学城建设,推动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组建绵碚及川北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联盟,落地一批区域协同合作项目,区域成果转化不少于30项。推动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绵阳)创新港、厦绵科技协同创新港加快运营。探索推进“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绵阳分中心建设。
14.持续强化科技赋能。抓实创新型城市建设,做好科技部创新型试点城市综合评估前期工作。推进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支持开展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川产道地药材开发、中医药制备科技攻关,加大生态环境科技供给,支持争创省级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先行村,推动社会治理信息化、智能化关键技术装备应用示范。加大科学技术普及,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
15.全面加强党对科技工作领导。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加强科技系统自身建设,开展“科技讲堂”等活动,深化“科技创新先锋”机关党建品牌,实施“支部建在创新链上”“党务干部能力提升”“双孵化”等活动。强化效率意识和务实作风,大力践行“一线工作法”,对标“新、快、实、真、严”要求,进一步激发干事创新的良好氛围,凝聚起推动科技工作的强大合力。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推动绵阳现代化建设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关键一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八届五次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和市“两会”决策部署,以高水平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为引领,深入实施科技立市战略,围绕打造成渝科创副中心和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先行区,以持续提升战略科技力量、有效汇聚高端创新资源、加速转化科技创新成果、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为重点,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努力为绵阳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1.筹备召开部省重要会议。充分用好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直通车”机制,配合筹备召开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和省建设绵阳科技城领导小组第23次会议,聚焦科技创新先行区建设中的体制机制、改革发展等重大问题,适时梳理提出一批重大请示支持项目,推动解决落实一批重要事项。
2.加强实验室体系建设。聚焦核医学应用领域组建涪江实验室,推动纳入天府实验室序列。稳步推进工程材料与结构冲击振动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争取布局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培育认定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
3.高水平建设云上“两城”。组建云上“两城”建设工作专班,持续强化服务工作效能,加快建设运营云上“两城”。制定落实“云上大学城”十件大事,出台云上“两城”入驻政策清单,争取打通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成果库对接通道,深化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和企业战略合作。持续推进云上“两城”扩容,落地更多创新团队,力争知名高校入驻新增20所、实现境外“零突破”。
4.高水平办好第十一届科博会。争取科技部指导支持,继续将国家科技计划成果路演行动纳入科博会举办专场活动,组织国内最新科技创新成果布展巡展,争取设置科技部展区,推动协调部委领导、知名专家院士等出席科博会,筹办好论坛活动,全力服务支撑科博会提升专业化、高端化水平,打造国际一流会展品牌。
5.培育建强科技型企业。开展科技企业“雁阵培育”行动,落实研发投入后补助等政策,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小升高”。
6.加强推动基础研究。落实国省关于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提高财政资金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比例,支持院所高校开展前沿交叉学科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7.统筹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围绕“4+8+1”产业体系,开展共性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新培育申建国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家,认定一批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绵阳科技城光子技术研究院、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和生态环保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市场化运营。
8.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支持游仙、科技城新区等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推动在川央属科研院所与在绵科技型企业开展产学研联合成果转化,争取落地更多“聚源兴川”项目。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工程,组织实施技术成果转移转化项目超过140项。
9.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提升园区创新能级,支持绵阳高新区、科技城新区打造科技服务业集群。落实四川省支持高新区“又高又新”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支持国省级高新区排位晋级。支持核医疗健康产业园、激光技术应用产业园、航空与燃机产业园建设,加快卫星导航、信息安全等军工高技术产业发展。
10.推动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科技助理制度,出台激励政策和管理办法,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园区开展科技助理选派工作。开展科技人才评价工作,建立绵阳科技城特色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推动技术经纪人职称评定,畅通技术转移人才职称晋升渠道。推动创建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支持龙华薄膜、绵阳惠科等公司创建国家引才引智基地。
11.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落实“科创十条”,高质量办好“创新金三角·智汇科技城”等系列活动。修订《绵阳市科技创新券实施管理办法》,打造融合科技研发、创业孵化、中试熟化、创业融资、创业培训等功能的科创街区。推动科技服务平台能级提升,推动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在绵布局,支持中国(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创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跨高校院所中试熟化平台。
1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落实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四川行动,积极推动农科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管理改革试点,推行揭榜制,探索赛马制、定向委托等制度,出台《绵阳市科技计划项目揭榜制管理暂行办法》。探索建立科技项目推荐报送“直通车”机制。
13.深化区域创新合作。加强成渝绵科技协同发展,推动西部科学城建设,推动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组建绵碚及川北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联盟,落地一批区域协同合作项目,区域成果转化不少于30项。推动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绵阳)创新港、厦绵科技协同创新港加快运营。探索推进“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绵阳分中心建设。
14.持续强化科技赋能。抓实创新型城市建设,做好科技部创新型试点城市综合评估前期工作。推进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支持开展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川产道地药材开发、中医药制备科技攻关,加大生态环境科技供给,支持争创省级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先行村,推动社会治理信息化、智能化关键技术装备应用示范。加大科学技术普及,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
15.全面加强党对科技工作领导。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加强科技系统自身建设,开展“科技讲堂”等活动,深化“科技创新先锋”机关党建品牌,实施“支部建在创新链上”“党务干部能力提升”“双孵化”等活动。强化效率意识和务实作风,大力践行“一线工作法”,对标“新、快、实、真、严”要求,进一步激发干事创新的良好氛围,凝聚起推动科技工作的强大合力。
澳门威尼克斯人网站主办 网站地图
办公地址:绵阳市子云街北段58号 电话:0816-2332900
网站标识码:5107000073 蜀ICP备20220163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79002110078号